林永匡:为民匡史,为国咏魂
作者:本站 来源:网络 点击:693 发布时间:2021-3-17
【编者按】:林永匡教授是中国食文化研究的泰斗,也“味国争光平台•骐骏品牌策划机构”创史人——邓向东(骐骏)的老师,现将《大国之酿》采访林永匡教授的文章《为民匡史,为国韵魂》转发,以飨读者...!
名人简介:
林永匡,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毛主席的好学生,曾多次受邀走进中南海授学讲课。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倡导者,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者和旗帜。
林永匡教授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第一人。主要学术专长是清代经济史和文化史,现从事清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未来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管理科学技术协会副会长,中国景区管理与规划研究所副院长,美国耶鲁大学邀请学者,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名誉会长、名誉顾问。
多年来,林永匡教授利用满汉文档案资料、文献、地方志、文物、实地考察材料,进行清代经济史、盐政史、民族贸易史、屯垦史、区域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风俗史研究。先后出版《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国屯垦史》《长江文化史》《清代饮食文化通史》 《清代宫廷文化通史》 《食道·官道·医道》 《简明中国历史文化通史》(江泽民序言) 《清代社会生活史》等著作三十余本,发表论文数二十多篇。为中国食文化,特别是民族食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民族食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北京的天气四季分明,刚告别瑟瑟的晚秋,初冬的凛冽就峥嵘起来了。沿着稍显古旧的京式家属小楼楼梯拾级而上,我们敲响了林永匡教授家的大门。
有些大家的名气,高达庙堂之上;有些大家的盛名,远扬江湖之野。但上可达庙堂;下服于江湖的大家并不多。为毛泽东主席写调查报告、给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又因研究清史“满汉全席”,名声响彻整个中国饮食届、文旅业,“林永匡”三个字本身就是为数不多的大家的一种标志。
就像玻璃隔绝了冷风,这一间装满书籍的古旧房间,也将世俗的喧嚣隔绝在了门外。大音希声,大象无于形,大隐于市—— 这又分明是林永匡先生为人、治学的一种隐喻和象征。
今天,我们有幸与林老隔着一张简易折叠桌,在巍峨叠嶂的书山环绕中相对而坐。恣意穿越历史之感,从对面这尊谈笑风生、快人快语、引经据典的史学大家的言语中呼啸而来。知道我们《大国之酿》前来拜访,善于研究酒文化历史的林老对来自家乡的著名白酒品牌极为肯定,甚至不吝赞美地说:“天时有四季,五粮有佳酿。”
纵观林老研究著作,酒文化、社会生活史、中华饮食文化史,核心其实离不开一个“民”字。这个“民”,是“人民”,是“民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
任何一段文明的历史,都是人民的历史。“一段历史,光是研究王朝将相是不够的。”林老说,“研究历史不仅仅是在研究过去,而是从历史中解读未来。从历史中懂得居安思危,居安思创,居安思变。”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一条不一样的历史研究道路,社会史、民族史、文化史、科技史,林老的研究从远处的庙堂沙场沉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林老躬其一生所做的,正是为民匡史,为国咏魂。
没有天生的历史学家
1940年,温斯顿·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百团大战战果颇丰......似乎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比我们要讲的这件事情要大。
这一年,四川省绵阳市偏远的三台县,一林姓人家迎来了第四个孩子。或许念及乱世纷争,林家为这位刚刚出生的男婴,起名林永匡。
匡者,纠正、辅佐、拯救之意。世界正陷入一轮混乱,但在这里,这个小小盆地的小小一隅,正在期待着新生。
自先秦李冰父子造都江堰始,在冷兵器时代四川盆地几逢乱世,但均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为战略大后方。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以坚船巨炮洞穿国门,也让这富饶千年的四川盆地,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炮火洗礼。
有父母的护佑,家境还不错的林永匡,或许不会那么早感受到世界的变化和世态的炎凉。但世事如棋,难遂人意。某天午后,突如其来的军阀闯进林永匡家里,将他家洗劫一空,林永匡的父亲,在与军阀的抗争中,不幸殒命。
当时代的雪崩铺天盖地而下,没有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过早地感受到“家破人亡”的悲剧,幼小的林永匡也提前变得成熟和有担当起来。
为了养活六口之家,林永匡的母亲做起了纺织养家糊口。林永匡兄妹5人,均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量减轻家庭负担,并时刻想着为母亲分担家庭重担。林永匡母亲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小学、初中、高中,在母亲的严厉教导下,林永匡不仅心智得到了锻炼,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这无疑是对林母最好的回馈。
高中最后一年,大家都在为了考上大学而努力,一向决绝和笃定的林永匡却变得犹豫踌躇。他明白若想出人头地,让家庭更荣光,就应该努力考到一所好的大学,去到世界外面闯一闯。但考虑到家庭的现实困境,他更务实地想尽早扛起家里的重担,考一所中专或者大专之类的学校。
他把自己的犹豫和想法如实地告诉了林母。林母却坚定地告诉他:“要做就做最好,得干出一番成就,否则这辈子就是空跑一趟。”
林永匡深受触动,回到学校的他比以往更加刻苦努力。
在那个年代,四川大学有两个专业是全国第一:一个历史系,这个系出了许多社科院教授和院士;一个是数学系。
各门功课优异的林永匡决定,一定要读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专业,他果断地报考了历史系。1957年,林永匡以优异的成绩被四川大学历史系所录取。
没有天生的历史学家。在那个相对信息闭塞的时代,特别是对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理想跟未来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喜爱什么,但他们明白什么是最好。鲁迅弃医从文、孙中山弃医从政、钱穆从小学教师到国学大师,当“最好”与自己的喜爱冥冥之中融合在了一起,一代大师就此产生了。
四川大学历史系向来是国家历史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智库和生力军,每年都会向当时的中科院输送大量人才。毫无疑问,林永匡瞄准了这个最荣耀的目标,为之不断努力。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句话是对林永匡大学生涯最好的注解。废寝忘食的学习,拖垮了他的身体,不得不回家休养了半年。返校后,林永匡不仅没有变得颓唐,内心的求知欲更强烈地爆发出来。频频在《四川日报》、《重庆日报》、《成都晚报》等知名报刊上发表文章,优秀的文笔功力成为他的“武器”,伴随林永匡“征战一生”,所向披靡。
临近毕业,彼时还叫中科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再次来到学校选拔。负责考核的主考官翻阅资料后,发现了这位文笔出众的学生,果断选拔他继续赴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深造。林永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来到了北京,走上了一条更长,也更璀璨夺目的路。
毛主席的好学生
进到中科院,林永匡被分配到历史研究所进行清史研究。刚报到没几天,上级就知道了历史研究所来了一位文笔犀利的研究员,于是专门找到研究所,点名要借调林永匡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红旗》杂志编辑部,做记者工作。
“刚到编辑部没多久,毛主席说要调查基层情况,我便被领导派去上海”,林老回忆道。接到任务的林永匡赶到上海,一路走访过后,来到上海益民食品一厂进行调研,在办公室副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工厂。参观完毕,一个身影匆匆赶来,副主任向林永匡介绍道:“林同志,这是我们江泽民江主任,刚刚赶到。”
当时还是上海益民食品一厂车间主任的江泽民与林永匡握手说道:“抱歉啊林同志,刚才有一个紧急情况需要处理,所以晚到片刻。”林永匡连忙说道:“不碍事不碍事,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向您请教呢。”
随即二人边走边谈,时间飞逝而过。两人的初次见面交谈甚欢,也让林永匡受益匪浅。至此,林永匡与日后我国以江泽民主席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建立了联系。
回到编辑部后不久,林永匡又一次接到通知,毛主席准备派他去清华大学做一次关于资产阶级和教学相关的深度调研,并撰写一份专题报告。
接到通知后,林永匡马上动身前往清华大学。到了校内,林永匡先是走访调研教研人员,随即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详细了解情况。
1966年7月,阳光明媚。开座谈会的时候,大家都在积极发言,热烈讨论。会议途中,一个身影吸引了林永匡的注意,是一个看起来年轻干练的帅小伙。林永匡问道:“这位教授,您贵姓?听你的口音,像是安徽人呀?”这位看起来儒雅随和的年轻人回答他说:“对的林记者,我是安徽人,我叫胡锦涛。”随即又笑着说道:“不过我不是教授,我是水利工程系的团委书记,很高兴认识您。”
说完,双方面带微笑,起身握手。午后阳光折射进屋,阳光入怀,明朗在肩。
对国家领导人对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印象之深,让年过八旬的林老回忆起来都仿佛就在昨日。能够让人铭记60多年而不忘的根本,就在于内在修为所呈现给人的铭心刻骨,是最能持续和保持新鲜的记忆。
座谈会结束,在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后,林永匡回到招待所,电话铃声便响了,是他的领导打来的,“小林,你的报告写好没有,毛主席明天上午要看哦,抓紧时间。”
毛主席本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调查报告高手,其所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甚至是其选集的开篇扛鼎之作。
时间根本没有给林永匡焦虑和休息的机会。就在这时,中央机关的车子突然到了楼下。原来,毛主席对这次的调查报告极为重视,专门委派司机接林永匡到中央机关把报告写出来。
事情到了千钧一发之际,林永匡突然变得平静了。慢慢地,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既然毛主席的调查报告这么深入人心,我可以模仿他的文风和思路,来写这份报告啊。”
来不及多想,林永匡赶紧伏案写作,遵循毛主席调查报告的直接和刀刀见血,把几天来在清华大学的所见所闻所想,如泉涌一般写了下来。以至于工作人员专门为他送来的夜宵糕点,他也没来得及尝上一口。
不到半夜,他的调查报告《“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便大功告成。
他的调查报告经过毛主席审阅过后,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表扬:“此件很好,可以公开发表,并全国广播。”
有种清史,叫林永匡
被借调到《红旗》杂志编辑部,是林永匡职业生涯的一段辉煌的插曲。而后,他依然回到了自己热爱的中科院清史研究所潜心研究清史。如今,我们以“林永匡”“清史”等为关键词,在网上检索,很容易就能在搜索引擎上发现林老在清史方面的博识和权威;许多专业学术期刊的专业论文里面,引用林老著作为文献的不计其数。可以说,林老本身就是一位全景百科式清史权威大家。
即使是在在哔哩哔哩、腾讯视频等年轻人群居的平台上,林老受平台机构邀请所做的《清代宫廷文化》讲坛视频,受众和粉丝颇多。
就像我们前言所述:有些大家的名气,高达庙堂之上;有些大家的盛名,远扬江湖之野。但,上,可达庙堂;下服于江湖的大家并不多。从研究所到互联网,林老的学术研究和推广,走在了同时代许多大家的前列。
与其他专门研究宫廷、朝堂和皇族历史的专家不同,林老选择研究普罗大众更容易触达的社会史、生活史。他认为应该以各种角度去研究历史,这样的研究成果才不片面,这样的研究成果更加贴切人们的生活。
“一段历史,光是研究王朝将相是不够的。”林永匡说道,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社会史、民族史、文化史、科技史,林老的研究从远处的庙堂沙场沉浸到社会生活、人民百姓之中。
“历史并不是繁冗复杂的,是很有趣的,如果光是研究王朝更迭、帝王将相,人们读起来都觉得复杂,又怎么能做到将我们的文化传向世界呢?”林老以另一种角度,以世人感兴趣的方式,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变为生动有趣,也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是多样性的,以不一样的角度去解读、传输文化便会得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清代衣食住行》是林老的众多著作之一,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表述方式,不仅详细介绍了清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和变化,解析了引起清代衣、食、住、行变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不同阶层和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详细解读了近代以来,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传统衣、食、住、行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清代衣食住行》这本书不仅被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所推崇,也深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被现代年轻人作为了解清代历史的参考资料。“还历史以真实,还历史以科学,还历史以艺术,还历史以文化。”读者如是评价道。
历史是未来的镜子,鉴古而知今。就像林老在《清代衣食住行》序言中写道:在清代,社会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观念,既受统治者政策的制约影响,同时更有从自身生产、生活实践,以及伴随时代演变而总结、衍生出来的。其最大特色:一是“守本”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二是“趋变”思想观念的衍生与形成;三是“时尚”观念的革新与追求……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巨大变革,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因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差别,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时尚”追求,并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观念与时尚模式,进而构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随时运变,俗遇境则迁”活鲜的生动历史画面。
“守本”“趋变”“时尚”,未尝不是现代社会精神和文化变迁的高度浓缩。而能从历史中读出未来,则是历史的最大价值。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第一人
在饮食界,林老一直被尊称为“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第一人”。这个尊称与他一直致力于中华饮食的溯源和文化寻根有莫大的关系。说起这层关系,是一段有趣和有意义的故事。
2004年,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准备出访古巴,思忖要带些什么国礼前去。他找到林老想征求一些意见,问到:“林先生您觉得准备什么礼物才合适呢?”
林老仔细思考:总书记问我本应该由办公厅决定的事,想必是看重我的专业,在国际交流中,文化交流是最常用的方式,其中饮食文化一直是外国人最感兴趣的,且饮食文化亦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这样一来,礼物脱颖而出。林永匡回答道:“外国人一直对东方的美食感兴趣,可以编辑设计一本西班牙语版的中国美食文化手册作为国礼,这也是一个了解彼此的好机会。”胡锦涛听完大喜,这件事便定了下来。
随即,林永匡负责编辑了一本作为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古巴的礼物的中国美食文化手册——《中华美食》,这份“国礼”也透着中华文化的灿烂。
能以美食手册作为国礼,既得益于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得益于林老在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上的殚智竭力。而说起林老与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又是一层有趣的故事。
在研究清史民俗文化过程中,林老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历史档案馆(原故宫博物院)里存放着许多满汉文档案,其中就有着“满汉全席”的文档。林老在研究中发现,满清宫廷的“满汉全席”以及它代表的饮食文化非常有意思。“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一个“吃”字。时代、国家、地域、经济、民俗、这些都与饮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代饮食文化鼎盛,其代表便是“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集中华各个民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大家都在说着满汉全席,热闹非凡,可满汉全席有哪些菜都不清楚,研究历史要求真,不能说空话。”林老说道,“所以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到底满汉全席是什么样的。”
林老利用满汉文档案中满汉全席的档案,全方面深入地研究“满汉全席”。或许是命中注定一般,林老与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羁绊由“满汉全席”为始,铺展开来。
“治大国如烹小鲜”,林老撰写的书籍和学术作品:《清代饮食文化通史》 《清代宫廷文化通史》 《食道·官道·医道》 《简明中国历史文化通史》(江泽民序言) 《清代社会生活史》 《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林老走进中南海的演讲稿讲到饮食文化) 《中华美食》(胡锦涛出访拉丁美洲古巴等国所带的中国文化礼品) 《中国风俗文化通史》 《民国城镇文化通史》 《中国节令文化通史》等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哲学历史高度,深度诠释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神。
林老所著《中国饮食史》是我国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创性大型通史类学术专著,受到众多知名专家与学者的认可,许多专家学者研究饮食文化亦或是清史时,都将林老的研究作为参考文献。
从学术成果的意义上讲:林永匡教授是第一位把满汉全席提升到中国宫廷文化的高度和多民族统一的高度的学者,是第一位把美食文化提升到国家层面和民族文化的高度的学者,是第一位把烹饪艺术、烹饪文化、烹饪科技提升到美食文化的高度的学者,是首批将中国美食文化研究与科技、艺术、生态、经济和国家治理高度结合的专家学者,被尊称为“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第一人”。
至今,林老还担任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名誉会长、名誉顾问,他走进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中国食文化论坛,悉心培训学员,进行学术指导,他观瞻古今,博闻强记,风趣幽默,笔耕不辍,饱学史书,深受学生们和学者们喜爱。他作为学术顾问参与编撰的《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1-3)收入了他的门生邓向东等的论文作品,在研究我国食文化这条道路上,林老从未停下脚步。他的研究范围不仅包含传统餐饮,更包括由餐饮延伸出来的礼仪文化、贸易文化、酒文化等等。
“什么是酒?右边三点水代表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左边酉是‘天干地支的‘酉’,是朋友的‘友’,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有’。见微知著,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汉字上便可领略一二。天时有四季,五粮有佳酿。这就是文化,文化的魅力是无孔不入的,是一个民族的魂。”
“我写了一本《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里面就提到过,清代社会经济发展了,开发了新疆、西藏,商队们行走,必不可缺的是炊具、饮具。”林老说,“酒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核心,所以研究满汉全席自然也离不开酒文化。酒席酒席,之所以叫酒席,就是因为无酒不成席,清代,人们大多数喝的是像五粮液一样的烧酒,也就是现在的白酒。烧酒就是在清代盛行开来的。”
林老放下手中茶杯,接着说道:“记得小时候,四川每家摆家宴,都必须要喝酒,小孩也要喝。其中最高层次的酒席,就必须要摆五粮液。而中国,特别是四川为什么盛行粮食酒、盛行精品粮食酒?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种类多,粮食酒自然而然最为盛行,四川更盛。”
“五粮液在清代就很有名气了,天时地利五粮液都有,四川气候湿润,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红色土壤,还有长江流淌,四川就是一个天然的大酒缸。酒怎么能不好?而且在当时,四川移民居多,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到此处,同一个地方的人便会经常聚会,同乡聚会就要喝酒,身在四川,自然便喝五粮液了。如今川人、川菜遍布全球,五粮液自然成了世界名酒了。”
信仰的力量
2011年9月24日清晨,已过退休之年的林老像往常一样早起读书。噔噔噔,几声敲门声打破了原有的宁静。门外站着几位礼貌的穿着制服的人,像是政府某部的工作人员讲:“林老好,胡锦涛总书记有请您去一趟。”
原来,一直关注到林老在历史学的造诣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研究,胡锦涛同志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专程邀请林老,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员们做一次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讲座。经过一番准备,在专车的接送下,穿戴整齐的林老随接待人员一起,走进了中南海。
当林老走到中南海报告厅时,着实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下。讲台下面已经齐刷刷地坐满了时任的政治局常委和委员们,等待着林老开课。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伟大的民族,需要伟大的榜样力量的加持。”铿锵的声音,拉开了讲堂的序幕,林老开宗明义地以此作为自己《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核心主旨,抛给了讲台下面每位国家领导者。
班超三十六骑定西域;苏武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岳飞精忠报国;宗泽临死也高呼:渡河,渡河,渡河!黄继光以身躯堵枪眼;98年洪水灾害前仆后继跳向大堤缺口的解放军战士;汶川大地震,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筹集物资驾着汽车拼命向四川汇集……
就像林老讲稿所述,在5000年的历史文明发展与现实社会创造活动中,中华民族不仅形成了以自身民族文明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创新、奉献、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民族精神,同时,更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实践、传承、弘扬过程中,创造了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丝绸、白酒等无数重大发明,为人类与世界的科学发展、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历史、民族英雄,我们充满智慧的先祖,给后世留下了最强大的精神特质和生存智慧,这是华夏文明长盛不衰的信仰所在。
不仅仅是为中央领导授课,退休之年的林老,不辞辛苦,经常奔走在大江南北—— 2014年,他远赴湖南,为张家界客栈文化建设献计支招。2019年他奔赴山西霍山,寻找女娲伏羲传说和遗迹;2020年,他远下珠海,为中国火锅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暨首届中国火锅英雄年会站台鼓劲。
即使在这百忙之中,他依然笔耕不辍,2020年又出版了《中国时令》一书,著成“一部中国节令文化史,一部绵延千年的中国社会生活图卷”。
而当我们谈到餐饮文化,谈到白酒,林老更不无赞叹地表示:“以后如果有需要,我可以为五粮液发声,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林老门生,中国著名餐饮策划人邓向东先生于2018年值恩师林永匡80大寿,感恩师德,现场赋文,以记深情:
吾师林永匡,阅历沧桑,观瞻古今,博闻强记,饱学史书,温文儒雅,德隆望尊。
吾师林永匡,服务国家,大爱如山,民族崛起,振臂疾呼,推动历史,不忘初心,社稷江山,跨越高远,振吾中华,笔耕不辍,释疑解惑,洞幽烛微,修为处事,春风化雨,师生情谊,滋润心田,语韵乾坤,大家风范!
颂曰:林中万年松,永登百眉寿,匡政千秋业,智坛之幸甚,吾辈之幸甚焉!为名匡史,为国咏魂。诗云:耆年可入南山寿,硕德以匡尘寰人。
班固、司马迁等一代代史学大家在历史学中承前继后,不唯心,只唯实,是中国史学家治史立说的根本。眼前堆积如山的书籍,身后著述等身的作品,虽已到仗朝之年,林老仍然不断刷新着自己“为民匡史,为国咏魂”的生命。在他这里没有休止,只有信仰的力量。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倡导者,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者和旗帜。
名人金句
1.天时有四季,五粮有佳酿。
2.研究历史不仅仅是在研究过去,而是从历史中解读未来。从历史中懂得居安思危,居安思创,居安思变。
3.什么是酒?右边三点水代表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左边酉是天干地支的酉,是朋友的“友”,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有”。见微知著,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汉字上便可领略一二。
4.还历史以真实,还历史以科学,还历史以艺术,还历史以文化,使人读后能启智获益。
5.酒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核心,所以研究满汉全席自然也离不开酒文化。
6.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伟大的民族,需要伟大的榜样力量的加持。
“味国争光”平台•《味国争光》编辑部信息——
热线电话:023-65485458 023-65401146 13648317769
地址:中国•重庆沙坪坝区天马路186-26F
文/ 王浩鉴 邓向东
文章来源:大国之酿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